【鹿见寰宇讯】“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杭州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对于杭州,习近平同志知之深、爱之切,他曾先后55次深入实地考察调研,寄予“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殷切期望,赋予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指导推动“八战略”在杭州的深入实践,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为进一步展示杭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可喜变化,向世界呈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别样韵味和风采,6月20日,由杭州市侨办、市侨联主办的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成员,美国《中美邮报》、法国《欧洲时报》、印尼《国际日报》等17个国家和地区27家媒体代表走进杭州富阳,深入“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黄公望隐居地,探寻富春江一脉灵气。将用镜头和笔触向世界传播杭州富阳魅力。
富阳是东吴大帝孙权故里、元代画家黄公望隐居地,也是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和原创地,拥有独绝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一条江、一幅画、一张纸、一批人、一座城”串起了千年古郡的文化特色。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迈向共同富裕的两大方向。通过建筑共同富裕现代化之路,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示范。经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专班办公室公布了第二批共278个未来乡村创建村名单。目前,富阳区共有4个村列入浙江省未来乡村创建试点村。富阳将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统筹谋划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未来乡村,打造一批数字引领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未来乡村富阳案例。
富春江畔第一村“东梓关村”是未来乡村的标杆。东梓关村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西部,村庄历史已有1500多年,一代文豪郁达夫曾在村内休养数月,创作了描述当地风土人情的小说《东梓关》。一代名医“骨伤圣手”张绍富曾在此行医问诊,全国各地的病患和家属乘船而至,来此治伤、养病,东梓关村内遗存有许家大院、安雅堂、长塘厅、越石庙,春和堂、朱家堂楼等近百幢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新建“杭派民居”坐落于古村落南面,为东梓关新添一处看得见、记得住的靓丽风景,岁月流转,千年东梓关依然在富春江畔舒展着曼妙身姿,续写繁华。
杭派民居“最美回迁房”
东梓关村杭派民居项目建设历时2年于2016年建成,位于村子南面,占地25亩,共有4种户型,拼合成12栋楼,共46户,配套有公共停车场、村民活动中心等。每栋房子看似不规整却错落有致,与周边景观和谐共处。这46幢杭派民居犹如从吴冠中的山水画中走出来,引来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被网民称为“最美回迁房”。2017年,东梓关杭派民居通过央视春晚片花再次惊艳亮相;2019年,杭派民居又成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浙江花车的背景元素;2022年,央视1套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在此拍摄并在黄金时间播出,东梓关村也被评为全国“二十四个宝藏村”之一。
东梓关“长塘映月”
在东梓关村共有水塘6个,各水塘之间水系贯通,并与富春江相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活水体系。其中,长塘是村内最大的池塘,像是一座村中湖,因为它的形状成长条状故而得名。长塘周围道路呈环形状相通,周围住宅依塘而建,将长塘环抱其中,是村民、游客最喜爱的驻足点之一。
东梓关许氏族谱中曾有对长塘月色的描写:“万籁无声夜气凉,长塘景色拟河阳,更阑徐待冰轮上,逐队随游乐未央”——《长塘夜月》,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东梓关人月夜里坐在长塘边赏月的景象。
每当皓月当空,湖水倒影,“长塘映月”就是村中最美的地方。长塘映月与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映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中秋佳节,我们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相聚在此,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倒影在长塘中,与皎洁的明月一起,呈现出一片美妙的景色,定会给您一个难忘的夜晚。
安雅堂坐诊五代传承张氏骨伤疗法
安雅堂,又名“十房头”,建于民国初期,由正房、厢房、院落天井组成,占地面积597平米,原是许家九房及十房共同居住的地方。正房面阔五间,二层楼,马头墙,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后檐柱牛腿雕有花鸟图案,院落东西各建厢房,一层飞檐如翘,古雅玲珑。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知名的中医骨科名医张绍富曾一度坐诊于此,1954年,张绍富先生在老家创办了图山巡回医疗站。1960年,他来到东梓关,在东梓关长塘边的老房子“安雅堂”创办了东图乡中医联合诊所,开启了历史重要的一页,80年代中期,医院整体搬迁到富阳城区,现在的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是富阳唯一一所三甲医院。
张氏骨科传承到张绍富已是第四代,张氏骨科的第一代是清咸丰年间的张永积,第二代张士芳、第三代张清高,即张绍富先生的父亲,第四代张绍富,第五代张玉柱,张玉柱也是全国骨伤科“十位名医”之一。张氏中医正骨术在几代人不懈追求中精益求精,2011年,张氏骨伤疗法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氏六、八房用数字化手段展示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成果
许氏六、八房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坐东北朝西南,面阔三开间,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0平米,是许氏第六房许秉玉、八房许秉甘两兄弟合建的宅邸。进入屋内,可以看到的建筑格局是江南民居,上下两层,有天井、有厅堂、也有厢房。站在北面临水平台上,可以近观池塘、远看许家大院。东梓关许氏家族人才辈出,其中老六许秉玉曾就任江苏某地巡检司一职,他胸怀家国,为民请命,为国家革除漕粮弊端,破除“胥吏之乱”做出了很大贡献,还出资创办了两所小学,亲自参与教学,晚年创办妇女织布厂,并设立救助机构,一生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老八许秉甘,清末时任富春江书院董事兼劝学所会计,民国初任富阳自治委员会经理,全县出纳。
六、八房现在是浙江绿城设计院乡村实践基地,也是乡村建筑展示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向游客展示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成果。
东梓关名门望族:许家大院
许家大院,是东梓关名门望族“许十房”中三房许秉石的宅邸,始建于“洪杨之乱”以后,距今已有130年左右了。建筑临水,属走马堂楼式,前屋设过道檐廊,大院开间20米,进深16.2米,落地面积324平米。后又在大院正南拼接东西厢房,落地面积296平米。门房前檐墙正中石库墙门,面阔七间,由前屋、过道檐廊、院子、厢房、门房、天井、正房组成,占地面积678平米。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高墙黛瓦。屋顶设有“马头墙”、用来防风防火。内有天井,设置大水缸。砖木结构板壁窗棂雕刻精美,牛腿上都有镂空雕饰,花鸟、走兽、人物栩栩如生。
许家大院是郁达夫小说《东梓关》中名医徐竹园及文朴就医的地方。郁达夫在小说中这样描述:“村子里的小路很多,有些是石砌的,有些是黄泥的,只有一条石板砌成的大道,曲折横穿在村里的人家和那池塘的中间……”。当年郁达夫就是沿着这条青石板路来到东梓关,走进了许家大院,并写下传世名篇《东梓关》。
历史古迹老码头
东梓关历来是富春江南岸古埠名镇,也是这一方的水陆交通枢纽,该码头为旧时进出东梓关重要埠头。现码头埠已局部残损,仅剩青石台阶55级,南北走向,台阶宽0.55米,阶道长37米,呈斜坡形上岸。当年郁达夫曾在此码头登岸,著有《东梓关》一文。上个世纪60-80年代,这里非常热闹,各地伤科病人乘客赶到东梓关来请骨科名医张绍富先生治伤。
老码头栈道,尽头有一扇铁栅门,上面悬挂着三个圆盘,白底黑字“东梓关”。
江边的绿道,始于老码头,止于越石庙,全长1公里,沿途有不少历史古迹,如官船埠遗迹、越石庙、老码头、古驿道等。
“东梓关”打响“艺术设计、关隘文化、中医康养”特色品牌,按照“1+4+N”数智蓝图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即构建一个综合驾驶舱,绘制数智公共安全、数智公共管理、数智旅游服务、数智康养服务四张图,提供“N”项服务,打造彰显江南韵味、引领生活体验、呈现数字元素的未来乡村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