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涵义 感悟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理念

【鹿见寰宇讯】“追梦中华·多彩黔行”2024 海外华文媒体贵州采访行成员走进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阳明文化园,在中国阳明文化园采访考察。中国阳明文化园通过丰富的展览、讲解和互动体验活动,向世人展示了阳明心学的博大精深。采访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参观让我们对阳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们向海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龙冈书院坐落于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中国阳明文化园内,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1508年谪居龙场后所创建。《贵州通志》中有所记载,“黔中之有书院始于龙冈,龙冈之有书院始于阳明”。时光荏苒,五百余年转瞬即逝而龙冈书院也历经了三代的变迁。

1508年(明正德三年)因直言上书而获罪遭贬的王阳明,历经百死千难抵达贵州龙场,面对困苦的环境他并没有放弃。在此,反思“程朱理学”,研习《易经》,最终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立了“知行合一”学说,史称“龙场悟道”。随即,他开始在阳明洞内开坛授课,后因人数过多山洞里面容纳不下,乡人则为王阳明请构书院,筑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等建筑,称为“龙冈书院”,第一代龙冈书院由此诞生。

随着王阳明的离去,第一代的龙冈书院破败坍塌,直到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由修文知县秦睿另建龙冈书院于修文县城察院坡永安屯山巅(今修文中学),是为第二代书院。

2018年,龙冈书院也迎来了新的气象。在距离龙冈书院原址将近一公里的地方新建的“龙冈书院”已然成型,重新激活、丰富了书院原有的讲学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讲学、论道、会议、培训、研学、体验等功能。

明朝杰出的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出生于(公元1472-1529年)“书香门第、诗礼世家”。据《年谱》记载,浙江余姚王氏源自西晋光禄大夫王览,后代子孙不断迁徙。九世祖王季,由上虞迁至余姚,是为“姚江王氏”始祖。祖父王伦,因生性爱竹,乡人称其为“竹轩公”。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先生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决意以“做圣贤”为人生第一等事。

我们国家主席,习近平,2011年5月9日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与师生交谈时曾经说过。“王阳明一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龙场讲学时向学生提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点基本要求,首要的就是立志。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要成才,必先立志。立志就是要“养浩然之气”,要砥砺、磨炼自己的志向。古人要求我们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我也很敬仰王守仁先生,龙场悟道在此地。也不仅是中国人很敬仰他、学习他,王阳明、陆王心学也影响到东亚、东北亚地区,如日、韩。我们贵州的文化传人对他的学习,更应该有深刻的体认。”此文刊登在《习近平论阳明文化》,《当代贵州》,2015年第46期。

在参观中讲解员向我们重点解读了明朝王阳明,去世前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涵义

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下半年,在两广地区总督军务的大臣王阳明疾病发作,预感不久于人世,担心客死他乡,于是向朝廷请假,要求回家。因古代交通通讯不便,王阳明未等朝廷批复同意,即匆匆忙忙踏上回家的路。即便如此,也没能活着回到老家浙江余姚。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在回家的路上(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上看,有人理解为“这一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心,又有什么可以说的呢!”其实这种理解过于笼统,并不准确。诸君知道,王阳明是思想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哲学,是认识论。所以,“此心光明”应该还是从认识论上来说的。

“龙场悟道”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今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心学认识论总的有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第一是心即理。

心即理是认识论的理论前提。人世间的一切道理、知识、理论,不管是正确的、错误的,高尚的,邪恶的,等等,都与生俱来地存在于人心之中,只不过这是一种潜在的存在。王阳明认为,物质和意识要发生作用,首先要承认双方都是客观存在的,不然就像人和鬼一样,就算烧纸也无法沟通。

王阳明认为,只有承认人的意识本身就存在,才能跟外界的物质发生反应,只有人的意识里事先潜在一套科学的真理,实践才有可能去检验它是否是真理。如果潜意识里什么都没有,如何检验?物质是通过实践帮助意识找回正确的自己,而不是无中生有。这是他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区别。

第二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认识论的手段。物质和意识怎么进行作用?实践。王阳明的实践就是知行合一中的“行”,这个“行”包括思考、读书、实际操作等一系列人类活动。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概念要广。王阳明特别强调实践,比如,要想知道做孝顺父母是什么体验,就要用实际行动去验证心中潜在的孝心。

传统儒家讲的“格物致知”到王阳明这里演化成格物验知。王阳明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其实很清楚: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须途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检验真理。王阳明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实践是激活真理的唯一手段,实践是发现真理的唯一方法,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理论非常先进,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一模一样,但王阳明比马克思早了300多年。

第三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目的。王阳明这个“良知”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说的真理。王阳明强调,人要通过各种学习、实践,通过事上磨炼,千锤百炼,反复比较,去除内心中的错误认识,检验真理,认识真理。王阳明认为,人内心潜在真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激活,就能与外界客观存在的真理合二为一。

王阳明“此心光明”的意思大体就是自己已经去除了内心的所有杂念、邪念,已经掌握了真理。真理是个好东西,人一旦活明白了,“朝闻夕死”也可以。

但是,真理何其难掌握?特别是社会科学届的真理更难掌握。社会科学真理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简单,什么上天入地,什么三纳米、五纳米的芯片,都不是难事。就因为社会科学的真理很难掌握,所以才会经常“后人复哀后入也”。

王阳明是天资极高的人,他的父亲王华是明朝状元。虎父无犬子本是一句“安慰话”,但用在这父子俩身上完全般配,非常合适,天衣无缝。关键是,他还经历过太监刘瑾追杀的生死考验,率军平定过南赣四省匪患和“宁王叛乱”。而且,王阳明还特别勤奋,尤其爱思考。

一个天资很高的人,经历过大小种种磨难,又干成过几件大事,加上始终勤奋、爱学习、爱思考,诸君说说,这样的人能不活通透吗?通透了什么?

第一步,认识到世界确确实实存在客观规律。

这个规律,不能直接看到,也不能直接摸到,但是有人能感受到。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说是民间常说的“头上三尺有神明”也好,说是儒家的“天命”“中庸”也好,说是道家的“道法自然”也好,说是佛家的“因果报应”也好,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因果关系”也好,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相信有什么规律?什么因果报应?什么天命?“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哪有什么报应?但是,要活通透的话,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比如,打过扑克牌“80分”双扣的人都知道,一旦打错牌,后面一段时间往往就抓不到好牌,连大王都很难抓到一次,怎么洗牌都没有用。说打仗兵败如山倒,是因为人心士气没了;那么,扑克牌为何也会认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天道微密,不疏不漏”,不要试图怀疑这个。

第二步,认识到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分耕耘总会有一分收获,只是收获时间有早晚,比如春耕秋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不耕耘就肯定没收获。比如,有些家族人才辈出,人丁兴旺,为何?清朝嘉庆年间的状元有句名言:“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有的家族日渐凋零,为何?笔者以为,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灾难都源于积德不够。

巧取豪夺、弄虚作假,要么是作死,要么是透支未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灾难来临的时候,受害的往往是那些透支了德行、透支了未来的人。坚持不干坏事,踏踏实实做好事,厄运就不会降临到你头上,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内心可以坦坦荡荡,做人可以堂堂正正。

第三步,认识了客观规律,掌握了真理。

那些在大街上随意闯红灯的行人,断定是连第一步都没弄清楚的人,因为闯红灯是得远远不偿失的蠢事。如果知道了第一步,认识到并坚信世界确确实实存在客观规律,那么起码你不会成为不可理喻的人,因为你已经有了敬畏之心。一般来说,认识了第一步,大多数人就会努力去做到第二步,按照规律办事,但也有很多人做不到,因为真不知道什么是规律?

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真理。前两步纯属鸡汤,不好实操。第三步才是救命良药。我们常说的“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着真理,脚踏人间正道”,其中关键是要掌握真理,只有掌握真理,才能心中有数,才能从容不迫,才能把好事办好,才能把实事办实。不掌握真理,就算你有一片好心,一片热情,那也办不成好事,可能是揠苗助长,也可能是南辕北辙。

认识了真理就知道违法真理办事的危害。就知道违背真理、违背客观规律办事的事情,不能办;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事情,不能做。因为做了会被加倍惩罚,而且惩罚不可避免,没有侥幸。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做坏事呢?而如果没有掌握真理,就可能会抵制不住诱惑,心存侥幸,蠢蠢欲动,干一些坏事。王阳明自己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而掌握了真理,对真理真懂、真信,就能破心中贼。

总的来说,要想掌握真理,必须要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件事,才有可能破得了“心中贼”,经得起诱惑,达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境界,才有可能看得清人心、拎得起轻重,才有可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坚持做正确的事,坚持按规矩按规律办事,坚持不走歪门邪道,愚公移山,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一切都看明白了。想必,阳明先生临终前说的话大概就是上述意思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阳明文化园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窗口,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它不仅是贵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