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团走进渭南白水县仓颉庙|解码五千年古柏群与汉字起源的密码

【鹿见寰宇讯】4月3日,“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一行走进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探访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仓颉庙及千年古柏群。

走进渭南白水县仓颉庙 解码五千年古柏群与汉字起源的密码_fororder_图片 1

仓颉庙祭拜仪式

  白水曲唱仓颉颂:从白水走向世界的文明符号

  “你休看咱白水县域不大,有四圣与八景名扬天下……”活动伊始,白水曲子坐唱表演《仓颉颂》以悠扬的民间曲调,道出当地人对“造字圣人”的崇敬。歌词中“仓圣爷造汉字万代文化,出生地白水县杨武老家”,印证了白水作为仓颉故里的历史地位。

走进渭南白水县仓颉庙 解码五千年古柏群与汉字起源的密码_fororder_2

白水曲子坐唱表演《仓颉颂》

  白水县仓颉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黄帝时期造字圣人仓颉的葬地和纪念地,被誉为“中华汉字之源”。全国虽有40余处仓颉纪念遗址,但白水仓颉庙是唯一集庙、墓、碑、书、柏“五位一体”的文祖殿堂。2001年,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生卒于白水,这里就是汉字文化的‘基因库’。”讲解员介绍,联合国将4月20日定为“中文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铜门镶嵌仓颉像,都印证着汉字文明的全球影响力。如今,“仓颉传说”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文明之根”:五千年古柏与汉字史书

  走进仓颉庙,46棵千年古柏组成的“绿色国宝”群,堪称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奇迹。其中,“仓颉手植柏”树龄逾5000年,其粗壮的树干需五人合抱,树冠如巨伞遮天蔽日,与黄帝陵古柏等同列全国仅存的五棵“上古神树”,被专家称为“文明之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秦岭研究院院长赵忠介绍,陕西省现存古树名木72.73万棵,数量居全国第二,全国5棵树龄5000年以上古树名木全在陕西。

  这些古柏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长寿基因库”,更是中华文明的“活档案”。《仓圣鸟迹书碑》上28个象形文字,记载了黄帝联合炎帝击败蚩尤的传说,被学者视为“中华民族第一篇史书”。庙内18通古碑中,《广武将军碑》等均为书法史珍品,见证汉字演变历程。

走进渭南白水县仓颉庙 解码五千年古柏群与汉字起源的密码_fororder_3

仓颉手植柏

  科技守护“活文物”:“一树一策”延寿千年

  在古柏保护现场,无人机正进行树冠扫描,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赵忠介绍,陕西近年将古树纳入林长制管理,并开展全省技术培训,2023年冬季举办的各区市‘古树名木补充调查技术’等系列培训,增强地方古树保护的科学意识和精准性。这种“科技+传统”的模式,使陕西古树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走进渭南白水县仓颉庙 解码五千年古柏群与汉字起源的密码_fororder_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秦岭研究院院长赵忠介绍相关情况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给古树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陕西省对古树实施“特级保护”。赵忠介绍,陕西省在全国是比较早立法和出台技术规程指导地方的古树保护。5棵5000年古柏已全部落实“一树一策”方案:拆除硬质铺装、扩大根系空间、加装喷淋系统及防雷设施,并实行24小时监控。仓颉柏近期完成树体加固和防腐处理,其防雷设施改造亦在进行中。

  “古树保护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以树为本’,科学精准施策。”赵忠强调,古柏的年轮记录不仅为研究提供了珍贵数据,更是历史的一种传承,它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更是成为“乡愁载体”。(文/吴娜 图/尹昊然)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