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博物院为何叫“院”不叫“馆”?

她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创办的博物馆;她是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开展社会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她也是嘉庚先生生前完成的最后一处嘉庚风格建筑,堪称先生的“封笔之作”。她,就是华侨博物院。

建  设
1956年开始筹备 1959年5月开馆
成为嘉庚先生“封笔之作”

【鹿见寰宇讯】5月16日“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 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团一行来到华侨博物院,据院内负责人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嘉庚先生在祖国各地参观了许多博物馆,他认为“博物馆关系社会教育颇巨”,兴建博物馆便进入了他的计划中。在他撰写的《华侨博物院缘起》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兴建博物馆的重视程度:“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等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嘉庚先生建议,由华侨设立一所大规模的博物馆,馆址可设在侨乡,“既可给国内人民公共应用,又可给归国华侨观览。”这便是华侨博物院兴建的背景。

从 1956年开始筹备到1959年5月开馆,嘉庚先生付出了巨大心血。他不仅亲自选址,更是不顾 83岁高龄,亲自设计、监督和指导施工。嘉庚先生还四处奔波征集搜购藏品。据说,开馆剪彩时,患病的嘉庚先生身体已经非常羸弱了。当年,华侨博物院是除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之外唯一以“院”命名的博物馆。为什么叫“院”不叫“馆”?据介绍,嘉庚先生原计划建两横三纵五座大楼,下设四个展馆,“故不称‘馆’而称‘院’。其实嘉庚先生以‘院’命名,就是想以后能扩大博物院的规模,为博物院发展留下广阔空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嘉庚先生患病,博物院开馆后,计划便搁置下来。

藏  品
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华侨文化
陈嘉庚亲自搜集六千余件文物

里面展出的图片和实物让人震撼!尤其是看到修铁路的华侨工人群雕时,令我们非常感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华侨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设立这个博物院,有助于市民了解华侨文化。

参访中获悉,当时的嘉庚先生在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始关注社会教育,创建博物馆意在启迪民智。由嘉庚先生亲自征集搜购的六千余件文物,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华侨文化,因为嘉庚先生深知,陈列好的内容,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而这些展品都是他精心挑选来的,其中不乏罕见的藏品。

嘉庚先生将华侨博物院定位为国内群众了解东南亚乃至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海外侨胞了解祖国历史的基地。事实上,华侨博物院的建成,也推动了华侨和国内人民的沟通交流。吕济民在文章中提到,华侨博物院建成后,许多侨胞和国际友人前来参观访问,对沟通华侨、发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开展海内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外友谊和合作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